程千帆讲楚辞(一):名义与渊源
编者按
端午节将至,来听程千帆先生讲楚辞。
本系列共三讲,为程千帆先生1946年先唐文学史课程讲义中的三节。全部讲义曾以《先唐文学源流论略》为题载于《武汉师范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1981年第1-4期。
楚词名义与渊源
程千帆
春秋已降,时势推迁,聘问歌咏之礼,不行于列国。学诗之士,逸在布衣。假文学之业,为游谈之资,而散文因之大盛。①至于情韵之作,则接轨诗人者,独有楚词。
①游谈出于诗教,章学诚尝详言之。其文史通义诗教上云:“战国者,纵横之世也。纵横之学,本于古者行人之官。观春秋之辞命,列国大夫,聘问诸侯,出使专对,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。至战国而抵掌揣摩,腾说以取富贵,其辞敷张而扬厉,变其本而加恢奇焉。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。孔子日:‘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,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,虽多奚为!’是则比兴之旨,讽谕之义,固行人之所肆也。纵横者流,推而衍之,是以能委折而入情,微婉而善讽也。”
楚词之文,盛于周季。在其初兴,盖无专名。今就其见于本文者而言,则或承袭三百篇以来之通称曰诗,或指示其讽读之法式曰诵。就其见于篇题者而言,则或因用古乐章之名曰九辩、九歌。②大篇若离骚、天问、招魂,皆无文体题目。
②楚词异称,今日可征者,有如下列:称诗者,九歌东君:“展诗兮会舞。”王注:“展诗犹陈诗。”盖屈子以楚巫所歌为诗。九歌乃屈子删改当时之巫歌,则亦诗也。此外如九章悲回风:“窃赋诗之所明,”庄忌哀时命:“抒中情而属诗。”王褒九怀:“抚轼叹兮作诗。”皆自名其作曰诗。称诵者,九辩:“自压按而学诵。”九章抽思:“追思作颂。”颂诵通。周礼郑注:“倍文曰讽,以声节之曰诵。”九辩、九歌:离骚:“启九辩与九歌兮。”天问:“启棘宾帝,九辩、九歌。”事亦见大荒西经,云:“夏后开上嫔于天,(汉景帝名启,故易为开。此汉人写本避讳,后人未及回改者)得九辩与九歌以下。”郭注:“九辩、九歌,皆天帝乐名。”
下逮汉初,乃著楚词之称。其名始见史记酷吏传,③后来沿用,遂不复易。
③酷吏传云:“买臣以楚词与(严)助俱幸。”
案楚词者,犹云楚人所为之词。盖诸篇之文,悉出楚国,其事物、地理、语言、音调,皆与中原不侔,故因其国以为称也。④
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其翼骚序云:“屈、宋诸骚,皆书楚语,作楚声,纪楚地,名楚物,故可谓之楚词。若些、只、羌、谇、蹇、纷、佗傺者,楚语也。悲壮顿挫,或韵或否者,楚声也。沅、湘、江、灃、修门、夏首者,楚地也。兰、茝、荃、药、蕙若、芷、蘅者,楚物也。”
而诸点之中,音调一事,尤为枢纽。故汉书王褒传载宣帝征能为楚词者九江被公,召见诵读。而隋志亦称释道骞善读楚词,“能为楚声,音韵清切。”并其确证。⑤
⑤太平御览卷五八九引七略云:“被公年衰老,每一诵辄与粥。”是其高下疾徐必有定程,虽不歌,要异常调矣。
及汉末刘歆七略,又称曰赋。⑥斯盖据学术流别言,楚词汉赋,大同小异,故以赋该词也。
⑥汉志诗赋略序:“大儒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,皆作赋以风谕(“谕”字据王念孙校增)。”又志载“屈原赋二十五篇。”汉志本七略,此学人所共知也。
三百就衰,楚词郁起,轩翥周诗之后,奋飞汉赋之前,寻其渊源,有二事可得而言,即中原文化之影响,与楚国本身之传统是也。楚本南方后起之国,其初文化较低,故中原诸国,皆以蛮夷视之。⑦
⑦左宣十二年:“若敖蚡冒,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”小雅采芑:“蠢尔蛮荆,大邦为仇。”鲁颂閟宫:“戎、狄是膺,荆、舒是惩。”史记楚世家:“当周夷王之时,王室微,诸侯或不朝,相伐。熊渠甚得江、汉间民和,乃兴兵伐庸、杨粤,至于鄂。熊渠曰:‘我蛮夷也,不与中国之号谥。’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,中子红为鄂王,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。”此皆楚人后起之证。
及后武力渐盛,文化亦高,遂与中原关系转密。武力之侵略与文化之吸收同时并进,楚乃跻于上国。当时中原之历史与思想,典籍与文学,皆为楚所接纳。即以其人之通习三百篇一事为证,可见一斑。⑧
⑧楚人通诗,如左传文十年楚子舟引大雅烝民及民劳,宣十二年,叔孙引小雅六月,楚子引周颂时迈,成二年申叔跪引鄘风桑中,子重引大雅文王。襄二十七年,薳罢赋既醉,昭三年,楚子赋吉日,昭七年芊尹无宇引小雅北山,昭二十三年沈尹戍引文王,二十四年又引大雅桑柔。而昭十二年子革且引逸诗祈招。
而楚人先后吞并二南之地及陈国,⑨不仅有其幅员,且兼有其文学,包涵融合,亦为楚词孕育之先声。
⑨楚人之扩张见诸故书者,如左僖二十八年:“栾贞子曰:汉阳诸姬,楚实尽之。”又定四年:“吴人谓随人曰:周之子孙在汉川者,楚实尽之。”二南之地在南阳、南郡之间,即传所云也。楚庄王、灵王、惠王三度灭陈,详史记陈杞世家。
故就其内容言,前人多有言契经典,义同风雅之论;⑩
⑩文心雕龙举例云:“陈尧、舜之耿介,称汤、武之祗敬,典诰之体也。讥桀、纣之猖披,伤羿、浇之颠陨,规讽之旨也。虬龙以喻君子,云蜺以譬谗邪,比兴之义也。每一顾而掩涕,叹君门之九重,忠怨之辞也。”盖自刘安以次,汉宣、杨雄、王逸之徒皆举楚词以方经典。
就其外形言,则其与三百篇句式之同符,虚字之无别,并有可征,⑪此楚词渊源由于中原文化之影响者也。
⑪楚词多用兮字为助词,盖出于诗。又招魂用些字足句,王引之经传释词以为即诗之斯字。大招用只字足句,史绳祖学斋占毕以为即诗之止字。(案诗亦用只字,如“母也天只”之类。)
次就其本身,加之考论,则其俗信巫鬼而重淫祀,其祀必以歌舞乐神,故有九歌;其祀于天地不坠不陷,风雨雷霆之故,原具具疑,故有天问。⑫
⑫楚人之怀疑思想见诸故书者,如庄子天下篇:“南方有倚人焉,曰黄缭,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。惠施不辞而应,不虑而对,徧为万物说,说而不休,多而无已,犹以为寡,益之以怪。”
其书籍则三坟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;⑬
⑬左昭十二年楚王谓左史倚相能读三坟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。杜注:“皆古书名。”疏引孔安国、郑玄、贾逵、张衡、马融诸家之说,结云:“此诸家各以意言,无正验,杜所不信,故云:皆古书名。”此盖楚国所传先世古书,非中原诸国所有,故他书无及之者。
其山川则旷宇叠波,崟嵚戌削;⑭又皆楚之特征,而不同与中原诸国者。
⑭文心物色:“山林皋壤,实文思之奥府,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、骚之情者,抑亦江山之助乎!”王夫之楚词通释序例:“楚,泽国也,其南沅、湘之交,抑山国也。叠波旷宇,以荡遥情,而迫之以崟嵌戌削之幽菀,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,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。”
更以文学证之,则若说苑所载越人歌,论语所载接舆歌,孟子所载沧浪歌之属,皆南方古歌之可信者。⑮其句度参差,尾用兮字,实楚词之前身。篇什虽曰不多,然胚胎之功甚著。知此体形成,其来固亦有自。此则楚词渊源由于楚国本身之传统者也。
⑮说苑善说篇载歌云:“今夕何夕兮,搴洲中流,今日何日兮,得与王子同舟。蒙羞被好兮,不訾诟耻,心几顽而不绝兮,得知王子。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说君兮君不知。”据谓此为越之榜人歌似鄂君子皙者。子皙为楚康王母弟,其时在屈原前约二百年,若果可信,则今传楚词体之最早者矣。接舆歌,论语微子篇载之,庄子人间世篇略同。孔子世家载其事于鲁哀公六年,时孔子年六十三,视前者为后。沧浪歌,孟子离娄篇所载,楚词渔父亦有之,意其为南方古歌也。
>>>下一讲:楚词篇章之疑信